先介紹新媒體的生態。我用「生成內容」與「發佈內容」作為兩個類別,分出自由作家(自己生成,別人發佈)、獨立媒體(自己生成、自己發佈,如端傳媒或報導者)與新聞平台(別人生成,自己發佈,如 TNL 或 Yahoo 新聞)三種角色。如果原創內容確實是新媒體未來的發展關鍵,那獨立媒體的流量最後應該會勝過新聞平台。
為了印證這個假設,我們可以朝著三個方向作研究。第一,證明讀者的平台忠誠度不高,比起在哪個網站讀新聞,他們更在意內容;第二,證明自由作家與新聞平台之間的合作將不再那麼緊密,也就是說,平台上所登的東西並非原創,或者甚至自由作家再也不需要投稿平台了;第三,在掌握原創內容(與編輯、作者群)的情況下,獨立媒體仍有利可圖。
Alexa 的調查資料以及行業動向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上面幾個假設。我們可以分析讀者是為了什麼連到網站,瞭解他們在意的是內容還是平台,以 TNL 來說,前五名搜尋流量中,只有 2.1% 是透過直接搜尋「關鍵」進到 TNL 的,其它四名共 13.5% 都是與內容相關的關鍵字;相比之下,端傳媒的前五名關鍵字都與平台有關,共計 90%,不過這可能是因為端傳媒起步較早,因為類似的國外媒體 Vox 只有 4.7%,其它的關鍵字也是內容導向。
我們也可以看讀者是從哪些網站連到這些平台的,瞭解整個行業的分流架構,並分析不同管道之間的壁壘。TNL 有 25.7% 的流量來自 Facebook,端傳媒也有 25.9%;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分別有 21.2% 跟 21.0%;Vox 只有 11.8%。如果自由作家有天選擇 Facebook 作為個人發佈平台,而不再投稿給其它新聞平台,那第二點關係的崩裂很可能成立。而自由作家這麼做,可能是出自於喜歡社群網站的互動性、打造個人品牌、發佈的技術門檻大步降低等原因。鑑於讀者打造自己 Timeline 的自由度很高,理論上不需要新聞平台再集中這些新聞,這樣發展也不無可能。
最後,為了瞭解媒體的運作方式,就需要與深入這瞭解這個產業了。我對這方面沒有深入瞭解,也就不敢置喙,不過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想考察最基本的人事成本、推廣成本、合約(或合作方式)、以及廣告收益等基本數據,當然也想瞭解上述幾個角色對這個行業變遷的看法。最後希望能推算出可能的市佔率,以及可能實現的現金流,以確保這種獨佔原創內容的運作方式是可行的。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