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 & Note

#/空有數據,沒有結論的報告

我過去做報告,最怕遇到兩件事情:時間利用非常沒效率,還有製作期間發現嚴重錯誤或迷失方向。這兩件事情都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做出空有數據,沒有結論的報告。當我在台上講著這樣的報告時,會看到台下觀眾時而呆滯,時而皺眉,他們等到報告結束,禮貌性地鼓掌以後,麥克風到手劈頭就問:「你到底想跟我說什麼?」頓時支支吾吾,備感數週心血付之東流,就算回答的內容,都能在剛在報告的簡報裡找到,也很難說服觀眾們,他們花的這十五分鐘,花得值得。
 
下台以後,我也花了很長時間反省這個問題,有一陣子甚至覺得,有結論的報告真是可遇不可求。不過最近讀了幾本書,又累積一些報告的經驗以後,又對這個題目有點想法,所以想說明一下,現在的我是如何看待「如何做出有結論的報告」這件事。
 
準備報告應該分成三個步驟:蒐集資料、鋪陳邏輯與製作排練。前面提到的兩件事情,大致上就是第一、第二步驟應該避免的錯誤,而空有數據的報告,實際上只完成了第一步驟的工作而已。若要提升蒐集資料的效率,平常就得要求自己多讀(甚至多寫)研究報告,培養對數據與商業動態的敏銳度,久而久之才能磨練出資料蒐集的「直覺」,知道自己在面臨各種問題時,應該研究的面向有哪些。這其實和準備 Case Interview 或 GMAT 等考試有異曲同工之妙。
 
等蒐集完大部分的資料以後,再根據 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法則建立起合理的敘事邏輯,並檢驗其中是否有模糊、矛盾的地方。要怎麼確保結論底下的支撐符合 MECE 呢?簡單來說是利用 5W1H(Why, what, where, when, who, how)劃清界限以後,試著問「有助於找到解決方法的問題」,比方說「公司的業績上升,與管理團隊大換血有關嗎?」「他們採取了什麼策略?」「這些策略如何影響產品的研發與銷售?」,而不僅僅問「公司業績為什麼會上升?」藉由提問與刪減,慢慢建構出自己感興趣的核心故事。想要深入瞭解第二步驟的人,請參閱大前研一的《新・企業參謀》《思考的技術》
 
等上面兩個步驟底定,所有的假設都已經昇華成結論,並且能疊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金字塔以後,才需要下功夫製作與排練。這是我過去花最多時間的步驟,常常為了一些格式上的小細節斟酌半天,但最後上台的經驗告訴我,聽眾真的不會因為你簡報設計得很好,就覺得這十五分鐘很值得,畢竟大家都是來聽你說故事的,不是來看你設計的。等你有了連自己都能說服的邏輯以後,設計、台風通常不是問題;反而是前兩個步驟出現問題以後,進到第三步驟,只會覺得自己只是重複唸著、看著不知所云的東西。未來我希望簡報的製作能用自己習慣的範本就好,試著縮減到一天解決。
 
最後,「量變帶動質變」,多做多學才能把這些步驟內化成自己的能力。我最喜歡的 Youtuber LEMMiNO 在下面的影片中大方回答了許多問題,他說他如果不做 Youtuber 的話可能會跑去麥當勞打工,以及他做影片常花很多時間,但他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品質而做,希望大家能耐心期待他的作品。聽完以後我覺得滿感動,畢竟好的影片跟有結論的報告都不是不存在的聖杯,只要持之以恒地製作、檢討與改進,不管是報告還是製作報告的人,都會漸漸變得有理有據,有自信。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