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 是個由 GSM 協會制訂,將 SIM 卡嵌在手機裡的技術標準,意思是我們有天將不能、不需要更換手機裡的 SIM 卡。這麼做的好處,除了方便手機製造商設計出更輕薄的手機,以及消費者自由在手機上比較、選擇合約以外,還能推進物聯網(IoT)的發展,有效管理機器間的溝通能力(M2M)——畢竟沒有人想一台一台機器換 SIM 卡吧?Apple、Samsung 和全球幾大電信商正在研擬相關標準,事實上 Apple 也早在 iPad Air 2 中折衷加入類似 e-SIM 的技術。這篇 MGI 對 e-SIM 改革中的各個角色進行分析,一方面說明 e-SIM 為何會成真,一方面衡量 e-SIM 可能造成的影響。
文章一開始先介紹目前 e-SIM 的推進狀況與技術沿革,並強調物聯網與 M2M 將會使 e-SIM 的發行數量與營收遠高於傳統 SIM 卡。接著 MGI 介紹了三個改革方案,並且將 e-SIM 改革將會牽涉到的角色分成四種:第三方機構(中立管理不同電信方案)、製造商(OEM)、SIM 經銷商(Vendor)與行動通信業務(MNO,如中華電信)或虛擬行動通信(MVNO,如家樂福)運營商,最後交叉分析利弊得失。雖然這部分有點偏技術層面,這段的重點主要是讓人瞭解通信業中的政治關係;MGI 圖解了交叉分析的結果,讓人對各方案中各角色的立場一目了然。
第三、第四部分介紹上述角色與消費者在 e-SIM 技術落實以後所面臨的好處,以及 e-SIM 將如何改變電信業的行銷方法、店面功能、物流、忠誠度管理與合約,都是一些比較定性的描述。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MGI 預估未來幾年全球「綁約購機」的比例將會大幅下降,大部分的人都會改用預付方案,我猜這是因為 e-SIM 將使換約變成常態,依賴綁約的電信商反而會削弱顧客忠誠度;另一方面如果這幾年合約機的利潤或市佔率已經下滑,OEM 未來可能也沒那麼大的興趣與特定電信商簽約。
最後 MGI 總結了 e-SIM 將影響的商業模式,包括批發電信服務、社交與網路平台電信服務、新的計價方案與全球漫遊。雖然它們看起來都離台灣很遙遠,不知道根據現在的政府法規與產業現況得花多久推廣,但從日常習慣來思考,不難想像如果市面上真的有這些服務,人的生活將大幅改變,儘管一開始「手機用不用 SIM 卡」聽起來是個無關緊要的問題。
圖片來源:Pe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