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McKinsey Insight 分析近來 FinTech 的發展趨勢,並分別針對 FinTech Startup 和銀行列出六點發展建議。廣義來說,FinTech 包含了任何以軟體形式提供的金融服務,所以 PayPal、支付寶、歐付寶以及各大銀行自行發行的 App,甚至各購物網站的付款介面都算 FinTech 發展的範疇。使用軟體的目的,自然是提升服務效率、利用廣泛終端(如手機)接觸更多消費者、以及活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大數據等等。
問題與對比
McKinsey 在文章開頭先說銀行業的運作方式雖然傳統,但固若金湯,只有少於 5% 的 FinTech 公司存活至今;不過隨著民眾對傳統銀行的印象惡化、手機普及與運算成本下降,如今市面上有超過 2,000 間 FinTech 公司。最後 McKinsey 提到由於銀行業務中利潤空間較大的業務開發(Origination)和銷售(Sales)越來越強調個人化,也給了 Uber、Airbnb 和 Booking 等 FinTech 公司合理的侵略機會。面對這股行業發展趨勢,McKinsey 給了如下建議:
FinTech:
- 有效率地取得客源基礎
- 善用佈點成本優勢
- 活用數據,改善信用評分等制度
- 鎖定特定應用領域
- 權衡現有資源,與銀行合作
- 適應監管與法律
銀行:
- 利用跨銀行數據進行決策
- 創造完整顧客體驗
- 打造數位行銷能力,吸引顧客
- 藉由簡化、流程化或數位化積極弭平成本劣勢
- 迅速權衡與採用新一代技術
- 重新思考數位環境中的決策結構
設定立場才能解決問題
以上結論看起來都很理所當然,但要驗證成可供執行的解決方案,就必須瞭解「成本優勢」、「現有資源」、「數位化」等概念對研究對象的影響為何。如果上司交代我研究 FinTech,我會先問他想瞭解 FinTech 的哪個部分,或是站在他的立場,想想看他為什麼想研究 FinTech。「挖掘真正的問題」永遠是訂定解決方案的第一步,雖然 FinTech 的潮流很明顯,但不同機構的作法會完全不一樣。對傳統大型銀行來說,它們的真正的問題可能是「該收購怎樣的 FinTech」、「如何利用 FinTech 改善我行的作業流程」、「我行需不需要進行數位化重整」;對創業團隊來說,它們真正的問題可能是「還有哪些潛在的 FinTech 創業機會」或「如何因應法規問題(如 Uber)」等等。
反覆驗證假設
釐清了真正的問題以後,才能進行調查、驗證假設並提出解決方案。為了避免漫無目的地找資料,與其針對一個問題提出許多想法,不如先提一個明確的假設,再針對這個假設進行驗證,如果為真,就繼續挖掘;如果為假,就換個提問方法。比方說,談到改善作業流程,一般人可能馬上會根據自己去銀行的經驗列出許多目標,如排隊取號、跨行匯款等等,因為改進每個目標都是好的,就什麼都想做,最後寫出來的報告也就很鬆散。但如果換個提問方式,變成研究「數位化是否能改善我行作業流程中最嚴重的瓶頸」,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解決的路徑會變得更明確:先瞭解我行的作業流程,與其中最需要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最後再試著應用數位化,評估潛在的改進空間,接著再思考是否需要調整現有架構與方針,以達預期目標。前兩個瞭解銀行的步驟,大前研一稱之為抽象化,是進行非線性思考的重要準備工作;如此一來,這份數位化報告對上司與銀行而言才是有意義的。
圖片來源:Pe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