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寫了《無國界的世界》這本書,預言未來經濟的面貌是無國界的,無論人、物、資訊都可以自由流通,屆時傳統的管制或獲利手法將變得無效,唯有回歸思考、解決問題的企業才有可能成功。具體來說該思考什麼呢?大前研一先假設一旦人流、物流可以更低的成本自由流通,企業設在哪個地方將變得不那麼重要,並可能會藉由分工、外包來降低成本,屆時政府在外匯、貿易和社會安全等方面都會面臨挑戰。企業和政府不能再依靠過去對待國內市場的方法獲利與控制一切,必須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如何佈局、如何徹底改善流程以及如何與其它企業或國家建立同盟,達成全球化的新平衡。
邁向無國界世界
時間快轉到今年,人們比以往更加接近「無國界世界」的未來,而協助我們進展至此的是無遠弗屆的網路。MGI March 2016 的報告 Digital globalization: The new era of global flows 介紹了以下幾個事實:
- 全球數據量從 2005 到 2014 年翻了 45 倍
- 全球物流從 1980 到 2014 年翻了 10.5 倍
- 全球服務流從 2002 到 2014 年翻了 3.1 倍
- 全球金融流從 2002 到 2014 年翻了 2.3 倍
- 全球客運量從 2002 到 2013 年翻了 1.6 倍
這些成長不只體現在總量上,也影響了地理經濟,如大中華區逐漸取代東北亞,成為北美、西歐和中東的主要貿易夥伴;金融流不再侷限於北美和西歐之間,而是漸漸分散到全球新興的投資標的上。這些改變一方面是源於中小企業的興起,一方面則和資訊更加流通有關,兩者都和網路普及、數據量提升有很大關係。過去人們一想到全球化,總會想到大型跨國公司,但網路已經大大降低全球化所需規模,加強全球各級企業的緊密連結,儼然形成一股規模龐大的全球人流、物流與資訊流,三者在 2014 年貢獻了全球 GDP 的 10%(7.8 兆美金),其中又以資訊流貢獻最大。因此,一個經濟體與全球連結的緊密程度也將影響該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包括國貿地位的設定、跨境物流和金流的政策支持等等,本篇報告主要探討下列幾個議題:
- 網路如何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門檻
- 全球化下國家、地區和城市間的關係
- 全球流量對經濟的影響
- 如何制訂新策略與新政策
報告投影片
網路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門檻
數位化下便利的溝通、宣傳、付款與物流管道,已經逐漸將中小企業(SMEs)轉化為一個又一個微型跨國公司(Micro-multinationasls),不論你的公司是在 Kickstarter 還是淘寶上,都有機會與全球做生意。更甚者,如果你的公司屬於科技業(Tech-based),那從成立之初就應該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因為將有超過半數的流量來自國外。eBay、Facebook、Airbnb 等社群的興起,與跨境、線上用戶的增加,也使中小企業有著比以往更多的機會接觸全球消費者。
全球化下國家、地區與城市間的關係
為了衡量數位全球化對各個經濟體的影響,MGI 沿用了 MGI Connectedness Index 作為排名依據,衡量各國、各城市在商品、服務、金融、人力與資訊等五個方面的連結程度,排名如下:
排名意義
介紹完排名以後,MGI 從幾個排名變化解釋了背後的驅動因素,包括:
- 中國排名上升歸功於國際直接投資(FDI)的增加,但其在人流於資訊流方面的控管仍有待改善
- 日韓在人流與資訊流方面的連結程度不足,成為拖累排名的主要因素
- 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在人流項目表現亮眼,因為仰賴外國勞工與大力吸納全球人才
排名方法
與其它排名不同的是 MGI 同時考慮了「流量之於 GDP」與「該國流量之於全球流量」兩項因素,特別針對「市場大、跨國資金也多」的規模效應進行修正,因此能更正確、單純地衡量一國連結性。詳細的建模方法可以參閱本報告 P. 113 的 Econometric Mode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其中 MGI 介紹了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下 GDP 和其它變量的關係;或參考 Global flows in a digital age,在這篇報告中 MGI 第一次介紹 MGI Connectedness Index。
發展中的挑戰與機遇
需要警惕的是目前全球流量已經處於集中狀態,各項目中 Top 20 的流量占有率在 90% 左右,全球化落後的國家將會越來越難趕上領先國家,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差距也會因全球化程度而產生變化。最後 MGI 介紹了各城市的 MGI Connectedness Index 排名,並強調開發中國家有機會藉助區域經濟整合(REI)、與鄰國進行貿易以提升全球化程度。
全球流量對經濟的影響
接下來 MGI 主要就「7.8 兆是怎麼預估出來的?」進行說明。誠如我之前分析的幾篇 MGI 報告,預估產值的方法基本上遵循下列步驟:
- 定義現況與問題
- 細分可採取的策略與受影響的使用情境
- 鎖定相關數據,量化影響
- 相乘、加總得出變化量
MGI 相信數位化能夠加強參與程度、加速資訊流通與進入全球市場,因此它將這些情境套用在物流、資訊流、人流和FDI上,推估可能產生的變化並加總得出 7.8 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預估方法不但要求將問題切細成可解決單位的思考能力,也要求顧問針對特定領域的專業能力和經驗,不過這篇報告並沒有提到太多細節,詳細的預估方法可以參考〈想/如何預估物聯網的產值?〉。
如何制訂新策略與新政策
面對更加連結的無國界世界,企業所能採取的策略簡而言之就是「更加貼近各地消費者」,重新審視供應鍊與營銷管道的佈局,並思考組織與資產是否該因此重整。未來,Fortune Global 500 的組成將不再由已開發國家獨大,而是分散到各大市場,企業能否能運用數位化整合資源、貼近市場將是成長關鍵。
對此,政府必須掌握數位全球化的潮流,並提出具體方案以協助企業走出去。MGI 的建議如下:
- 思考國家在全球供應鍊的角色
- 解決全球化壁壘、貿易衝擊等問題
- 投資人力資本,強化基礎設施
- 打造適合數位化的經商環境
- 維持網路自由,保障隱私
- 網路安全是重中之重
感想
大前研一的「無國界世界」預言最後還是成真了,現代企業確實該按他的呼籲思考如何面對全球化。但談到政策,老實說我在整理 MGI 的建議時,一直想起最近朋友推薦的〈學者專訪/管中閔:勇於改造 脫舊入新〉這篇文章,如他在 TEDxTaipei、亞洲週刊上的意見,管中閔再次強調台灣在立法、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改革勢在必行,但為了爭取民意,政府應該放低姿態與社會溝通,不是增加由上而下的說明或宣導,而是傾聽、尊重由下而上的意見。世界的潮流與現況用一篇報告就能說明清楚,但企業和國家的改革靠報告或公聽會是不夠的,順應潮流、落實建議的能力更加重要,希望讀者帶面對這些結論與建議時,別忘了諮詢分析的最終目的是讓客戶狀況變好,也希望台灣能理清目標,早日成為無國界世界中重要的一員。
補充
McKinsey Podcast 上有關於這期報告的 Interview: Exploding digital flows in a deeply connected world,由 Brussels 的 Director Jacques Bughin 和 Washington D.C. 的 MGI Partner Susan Lind 主持,想瞭解他們如何看待數位全球化的人可別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