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自己上課不要偷懶,或乾脆在家睡覺不去上課,我打算把自己上課所學整理發布到 McK & Note 上。有興趣的人可以留意網站裡的 #Cal Poly 標籤。這篇文章先談我 MSBA 生涯修完的第一門課。
這一年要學的東西
先簡介一下接下來會上的幾門課。根據我到目前為止的理解,Business Analytics(BA)是一門跟數據分析有關的專業,定位大約介於 Data Science 跟傳統商科之間,常見的應用情境可能是運用數據分析工具解決商業問題。我的完整課表在這裡,我們在這一年裡會學的東西包括:
- 統計軟體:R、STATA、Excel、Tableau……
- 數據分析概念:Econometric、Data Management、Analytics & Mining……
- 累積初步實務經驗:最後跟著 Advisory Board 做 Project,也可以自己另外做研究
其中第一門課就是這篇要講的 Data Visualization and Storytelling。
老師和教學方法
這門課的老師是 Dr. Samuel Frame,如果你看過 Breaking Bad 的話,他給人的感覺(還有一些特徵)滿像 Hank Schrader。不過他不在 DEA 工作,他是 Cal Poly 統計系的副教授,曾在 Wells Fargo 當 Advanced Analytics Consultant,以及在 UC Berkeley School of Information 任教。
我們從八月十一日開始上課,到上週五結束。在這兩週多裡面,我們主要學三件事:
使用 Tableau 分析數據
Dr. Frame 從一開始就說他會讓我們在這門課好好學 Tableau,因為 Tableau 很貴也很強,美國業界都在用 Tableau。有幾段原話是這樣的:
- 「如果我在面試 Data Analyst,對方跟我說他在做 Analytics,結果用的是 Excel,那就謝謝再聯絡啦!」
- 「R 也很好用,但網路上到處都可以學 R;Tableau 很貴,所以你們可以在這門課上好好學。」
- 「我原本只是稍微知道 Tableau,直到上次有個 Tableau 的人來我們這裡講課,看他操作我都驚呆了!」
所以我們學了怎麼用 Tableau 做各式各樣的圖,參考書是 Jumpstart Tableau。關於 Tableau 是用來幹嘛的,還有我們學些什麼,後面再詳細講。
閱讀跟討論 Storytelling with Data
這也是另一本讓 Dr. Frame 驚呆了的書,他的原話是:
- 「我以前覺得自己還算擅長 Data Science,讀完這本書以後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
- 「我讀完以後覺得自己過去做的模型都有問題,所以回去跟以前同事說把一切砍掉重練。」
總之,Dr. Frame 受這本書啟發很大,所以他在課程名稱裡加了 Storytelling,而且把這當成上課的主軸之一。
至於這本書講什麼,我等一下也會稍微提,但老實說整本書不厚也不難,如果對 Data Visualization 的心法感興趣的人可以找來好好讀一讀。讀過以後我真心覺得這本書很適合用來入門,也可以幫助初學者建立正確的概念(而不是直接一頭栽進圖表設計或 Coding)。
基礎資料分析實作
既然學了軟體也讀了書,每堂課剩餘的時間就是用來(一)分析一些簡單數據(二)練習分工合作跟講故事啦。Dr. Frame 每堂課都會提供 Homework 或 Group Project,內容不外乎就是要我們用 Tableau 跑一些圖表,並按照 Storytelling with Data 的理念說說自己的 Insights(而非 Observation)。
整門課雖然只有兩週多,但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分析、說故事,最後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包括怎麼跟組員溝通故事上或設計上的細節,還有練習英文 Presentation 等等。
以下來詳細談談 Tableau 跟 Storytelling with Data 兩條上課主軸。
Tableau、Tableau、Tableau
如前所述,Tableau 是目前美國 Data Analytics 界滿熱門的軟體,不只 Dr. Frame 這麼說,連 Duke University 的 Coursera 課程也這麼提到:「業界做資料分析都在用 Tableau。」
不過,以我們在這門課碰到的功能來說,我體驗到 Tableau 最大的優點應該是聰明跟便利吧。
我所體會到的 Tableau 優點
聰明是說 Tableau 對資料的處理非常純熟,從 Import Data 到製圖都很有一套規範,可以感覺得出對 Advanced Analytics User 來說,Tableau 的操作邏輯應該是友善的。很可惜我們學 Tableau 都只是跟著 Jumpstart Tableau 依樣畫葫蘆,沒有從資料型態等原理開始學,所以我還不是很能掌握這套流程背後的奧妙。
便利則是指在 Tableau 裡可以靠簡單的拖曳資料(Dimension 或 Measure)來做出各式各樣的圖表,從最基本的 Bar Chart 到比較炫的 Slopegraph 都有,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滿好上手。不過,當資料有問題、需要調整的時候,以我們目前的程度也只能摸摸鼻子開 Excel 調整。
未來我還想怎麼學 Tableau
所以,沿著這兩個優點,我也想講講如果繼續學 Tableau,我覺得有什麼好學的。首先是資料庫。從 Tableau 的 Import 選單上可以看到 Tableau 其實支援很多資料庫,包括 MySQL、Oracle、Amazon Redshift 等等,這些功能我們過去都沒碰過,我也滿好奇實際對接以後的操作。
再來是原始碼。其實在 Tableau 的圖形界面裡,使用者已經能用一些初階的計算式,就像在 Excel 裡面用 SUM、AVG 等函數一樣。不過其實整個 Tableau Workbook(*.twb)格式的文件都能用純文字開啟、編輯。如果能省去拖曳的工夫,並使用更進階的函數(有碰 R 的人應該懂這種感覺),相信 Tableau 用起來會強大許多。
最後談談 Tableau 的小缺點。我覺得 Tableau 在格式設定(Formatting)上沒有 Keynote 用得順手,改個字體或顏色的流暢度大概跟用 Powerpoint 差不多,有點可惜,所以後期有些圖我還是回去用 Keynote 做。不過這或許也是直接編輯原始碼就能避掉的麻煩事(想想 CSS)。
Tableau 學習資源
總之,前面的「所以我們學了怎麼用 Tableau 做各式各樣的圖」,其實是帶有感嘆意味的一個結論,畢竟我們只有兩週時間,如果還要專注在 Storytelling 上,能學的大概也就那麼多。
不過,Tableau 真的是很強大的軟體,操作一段時間後就不難想像為什麼它能稱霸業界,如果之後還有時間,我會想再繼續學。如果你也有興趣,前面提到的 Duke University Coursera 課程是個很好的免費資源,Udemy 上有不錯的付費課程(不過我沒上過,無法評論),Tableau 官方也給學生一年的免費授權。如果再加上 Jumpstart Tableau,學 Tableau 真的沒有很難(下定決心好好學一件事可能還比較難)。
Exploratory vs. Explanatory
除了使用 Tableau 以外,Dr. Frame 最初希望在兩週內教我們的東西,包括讓我們瞭解何謂 Storytelling,以及 Storytelling 的重要性。
從一開始 Storytelling with Data 就把資料分析的方式分成兩種:Exploratory(勘察)跟 Explanatory(解釋)。引用書中一個很傳神的例子,前者是打開蚌殼尋找珍珠的過程,後者是呈現這些珍珠的藝術。不管中間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尋找珍珠,最後觀眾面對的是結果。因此,這本書講的是如何呈現結果,幫助講者準確傳達訊息。
用心思考和用心表達
讓我驚訝的是 Storytelling with Data 真的把整個改善過程講得專業又具體。對比我之前寫〈#/諮詢業的簡報設計〉的狀態,我覺得自己只算個懂一點設計就急著概括整件事的人(aka noob),但本書作者 Cole Nussbaumer Knaflic 才是瞭解一切並願意好好說明的人。從這篇訪談可以知道她多年前曾在 Google 的 People Analytics and People Operations Team 工作,累積了豐富的 Data Viz 和簡報經驗。
從這本書的目錄(Table of Contents)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從各個設計細節說明什麼才是好的 Explanatory Analysis,包括哪些資料需要用哪種圖表來呈現,怎麼讓整體視覺乾淨又不雜亂(declutter)等等。這些方針不只來自作者自己的經驗,也基於一些經典的心理學概念,像 Gestalt Laws of Grouping、Pre-attentive Processing 跟記憶理論。
說真的,當初我在這本書的 Study Guide 上看到這些內容時,真的很佩服作者。我從高中以來設計了無數簡報,卻從來沒有試著後退一步歸納這些基本規則,或許過程中也繞了一點路,做過一些困擾人的設計吧。當然,作者提供的方針不用照單全收,其中一些建議,像是不要用 Pie Chart,或用橫長條圖(Horizontal)比用直長條圖(Vertical)好,也有討論空間。但我覺得厲害的是至少這些建議背後都有很好的理由。
Keep it professional
這門課的小組討論也給我類似的感覺。每個人針對一張圖表的意見都不一樣,當我們問 Dr. Frame「這張圖表該怎樣設定比較好」的時候,也常會收到 You can argue that 或 Either way maybe 等回覆。但至少大家在交流的時候都有試著往有理有據的方向聚焦。從 Homework 到 Group Project 跟 Final Presentation,我至少經歷十幾次討論,小從一張長條圖應該怎麼做,大到整場 Presentation 的重心為何,其中有些意見真的很棒。
如果最初我選擇閉門造車,按自己的意思把整份 PPT 做完,或許結果會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我可能什麼新東西都學不到,也就不會有任何成長。既然來這邊讀書,遇到新的人,討論的還是我喜歡的主題,我很慶幸當初有選擇敞開心胸和別人溝通。畢竟 Explanatory 不像 Exploratory,它沒有單一的標準,也沒有絕對的好或壞,所以過程中的討論和取捨,也算重要的經驗和磨練 Storytelling 的一部份。
課堂成果
最後,我把這門課的 Group Project 跟 Final Presentation 都傳到 McK & Note 的 SlideShare 上了:
- Group Project: Color Considerations on a Dark Background
- Final Presentation: The Opposite Effect: Giving the Batter the Edge
這些作品也遵循 McK & Note 的 CC-BY-NC-SA 的分享原則。如果你也想做出不錯看的簡報,與其按我們小組的半成品(?)依樣畫葫蘆,不如好好讀一讀 Storytelling with Data,然後找幾個 Topic 練習一下吧。
圖片來源:Den of Geek、Best Practices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Tableau Work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