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過,我在 2017 年四月左右申請了 HBS 2+2 MBA Program。雖然最後成功落榜了,我想用這篇文章提醒申請者別犯下我犯過了一些初級錯誤,也希望能鼓勵更多人把握機會。
前情提要
當初在寫〈規劃一趟美東 MBA 之旅〉的時候,其實我已經在申請 HBS 2+2 了。會申請的原因很單純——HBS 是我的 dream school,而 2+2 又只收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Bachelor 或 Master 都可),於是這就成了不試白不試的好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HBS 並不是唯一一間提供應屆申請機會的學校。Yale 有個類似的 The Silver Scholars Program,而 Stanford 和 MIT 也有明文規定 Deferred Enrollment。這裡就不詳細討論它們之間的差別了,有興趣的人歡迎參考以下資料。
- HBS 2+2 MBA Program
- Yale SOM The Silver Scholars Program
- Stanford GSB Deferred Enrollment
- MIT Admissions Deferred Enrollment
如果你想申請
如果你對這些機會感興趣,請先問問自己除了符合資格外,為什麼想讀 MBA?雖然能預先錄取美國名校感覺是很酷的一件事⋯⋯
- 自己會為了什麼願意花兩年時間,停薪外加花費數萬美金,去追求一個 MBA 學位?
- 如果真的有幸錄取了,讀 MBA 之前和之後的生涯,大概朝哪個行業、職業、甚至地理位置規劃?
- 如果在讀 MBA 前就達成了 MBA 後的目標,自己還會想讀 MBA 嗎?
關於這些問題,在 MBA 界耕耘多年的 Sabina 姐已經分享了不少文章,歡迎大家讀一讀,或是找她抬槓。這邊只想再次提醒有點心動的朋友們,別吝於花時間思考、規劃自己的未來。
三個新手錯誤
言歸正傳,在我決定申請 HBS 之後,便開始著手完成 checklist 上的各個項目,其中我覺得最重要、也最容易犯錯的項目,就是大名鼎鼎的 HBS Essay 了。HBS Essay 的題目如下:
As we review your application, what more would you like us to know as we consider your candidacy for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BA Program? (no word limit)
而且 admission office 還特別強調他們並不偏好任何形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犯了幾個很基本的錯誤。
錯誤一:把論文寫成了自傳
反正早晚都得懺悔,我就直說了——我的 essay 寫了整整七頁,包括四頁文字和三頁圖表。之所以會寫得這麼長,除了是衝著 no word limit 和 AO 的提醒以外,也是因為當初我想將自己鹹魚翻身(?)的經驗包裝成一個 HBS 的 business case。
或許有人會認為問題在於文章長度,但我認為真正的問題在於寫作重心上——我急於呈現自己的方方面面,但沒有找出背後的申請動機和生涯規劃,所以即便我追隨主流,寫了個中規中矩的兩頁 essay,可能也沒有太大幫助。過長的 essay,也體現了我並不是特別有自信,而只是將自己有的一切放在檯面上兌現。事後看來這樣的心態恐怕也很難在 HBS 的課堂中立足。
那一篇好的 HBS essay 該怎麼寫呢?HBS 在 Who Are We Looking For? 這篇文章中講明了他們所追尋的三項特質:
- Habit of Leadership
- Analytical Aptitude and Appetite
- Engaged Community Citizenship
所以合適的思考流程,應該是先誠實、冷靜地梳理自己過去的經驗,從中找出(一)能體現這三項特質並(二)將自己指向 MBA 的幾項經驗,並有條理地說明將這些經驗說明清楚。如果你在讀 Who Are We Looking For? 這篇文章時,並沒有「我可以談這個經驗」或「我應該怎麼做」之類的想法的話,我會說你可能和我當初一樣,還沒想好自己為什麼想讀 MBA,或是也還沒建立自己對未來生涯的自信。我會建議你多花時間想想上面提到的問題,甚至請教顧問,幫助自己理清想法。
最後吐槽一下過去的自己——Business case 裡其實也包含了很多不重要,甚至誤導性的資訊。讀者往往需要花許多心思找出其中重點,所以這應該不是寫 essay 的好目標。
錯誤二:過於在乎別人的意見
在訓練模型時,研究者有時會遇到模型過於擬合(over-fitting)歷史資料,但反倒不擅於預測未來資料的情況;寫 essay 也可能會出現一樣的問題。我在寫 essay 時很清楚自己需要找人檢驗我的英文寫作,於是我找了班上五六位朋友,定期請他們讀一讀我的 essay。不過最後這件小事儼然變成了一個 side project,我也花了很多心思去琢磨我同學所認為的「好故事」,但卻忽略了這可能對 HBS AO 並非特別重要。
我們也能在大王小姐的〈哈佛商學院申請心得〉中讀到——別過度在乎別人的想法。我的建議是即使申請者想找人幫忙檢閱申請資料,也要(一)確定對方有相應的能力和經驗,並且(二)有自己的主見,知道自己想呈現的核心能力為何。第二點還是和了解自己的申請動機有關。我當初其實只呈現了自己一路從上海走到加州的心路歷程,但可能只是——如我同學們所說的——一個很好的 TEDx 題材,卻不是在 HBS 發光發熱的必要條件。
不過這個建議有個 twist:雖然別過於在乎別人意見,但請珍惜自己身邊的人。申請 MBA 畢竟不是件簡單的事,多和別人敞開心胸、分享自己的想法,這群朋友會成為你最堅強的後盾。我非常感謝這群同學為我所付出的時間和精神,也謝謝你們陪我打了一場不知會怎麼結束的仗。
錯誤三:把 MBA 當成唯一出路
我相信有些人在申請 MBA 前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但準備得越多、了解得也越多後,就會越陷越深,逐漸把這當成一件非做不可的事。但職業生涯的路應該是寬廣的,並不該只有讀 MBA 一條路,即使真的想讀 MBA 也應該給自己試試不同方法的機會。
我自己在申請 HBS 落空後,大概有一整個月都在聽 Chet Baker 的 My Funny Valentine,將自己沈浸在麻木孤單的情緒裡。雖然我當初只是想著先體驗 MBA 的申請流程,也只是想試試看這個機會,但過程中我的心態已經變成了「我兩年後一定要讀 MBA 人生才會成功」的強硬心態,最後所受到的挫折也就更大。
不過在實際工作後,我才發現自己當初申請時的許多假設都有瑕疵。比方說,我當初寫我讀 MBA 後想成為一名顧問,但後來才發現畢業後我已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顧問了;或是當初我硬要寫個空洞的改變世界,卻一直到了工作一年後才比較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能著手改變的機會。這些改變,也讓我在入職後不斷反思自己究竟為什麼想讀 MBA。現在的我甚至可以說當初沒錄取(也沒佔面試的名額)或許是件好事,否則我這一兩年恐怕會苦於重新尋找讀 MBA 的目標,或是 justify 兩年的投資,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當然,我想應該也沒有人能在申請 MBA 時就將未來的一切都看透,所以這裡的重點還是別將單一結果看得太重。這對人生中的其它階段也適用。
申請後的一年
HBS 申請經驗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在入職的第一年裡還會不時問自己想不想讀 MBA,並且定期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記得當初收到拒絕信時,曾下定決心要趕快重回申請軌道、考 GMAT、甚至想著自己應該每年都申請。但這其實是滿傻的想法。MBA 的申請本身是高強度的事,代表要做就該花個半年好好衝刺,而不用日日惦記;平常就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有意義的工作或活動上。現在的我已經漸漸回到真正的軌道上,也想說這個夢還沒有熄滅,我也還在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希望這篇文章對正在申請 MBA 的人有幫助,也祝你們順利抵達自己的目的地。最後分享我在申請前後都很喜歡的一首歌:Chasing All My Dreams。
I’m chasing all my dreams
Faster than ever
As far as I can see
It only gets better